洞仙歌
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
付与羁人做凄楚。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
付与羁人做凄楚。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用雨天的凄凉氛围来烘托内心的愁绪。
上片(前半部分):
- 开头说梅雨季节已经过去,但还有零星的雨,让漂泊在外的人感到特别凄凉。
- 回忆过去在秋天听雨、春天感受余寒的经历,都比不上此刻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当下情绪的沉重。
下片(后半部分):
- 由实转虚,想象远方家乡的楼阁应该也能听到同样的雨声和风铃声。这种跨越空间的联想,把两地相思连接起来。
- 深夜睡不着数更声,想着清晨的云能不能把自己的思念带到家乡。这个想象很动人,把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了。
- 最后担心潮湿的天气让熏衣的香料都失效,想托鸿雁传信又找不到可靠的使者。用生活细节(衣篝)和自然意象(断鸿)把思而不得的无奈写得非常细腻。
全词特点:
1. 通篇用雨天做背景,每一句都带着潮湿阴冷的感觉,和心情完美契合。
2. 时空转换自然,从眼前雨景到回忆,再到想象远方,最后回到现实困境,情感层层递进。
3. "叮咚铎铃""乡关烟树"这些意象既有声音又有画面,让抽象的愁绪变得可感可触。
最打动人心的点在于:明明知道思念传递不到,却还是控制不住地去想、去尝试,这种无力感正是很多异乡人的共同体验。词人把这种普遍情感用雨天的各种细节包装起来,既具体又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