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郊行

荒原萧索叶皆稀,海底孤城挂落晖。
时事满怀吟不尽,西风吹冷薜萝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荒原的萧瑟景象,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思。

前两句写景:荒凉的原野上树叶稀疏,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映照着夕阳余晖,就像沉在海底一样。"海底孤城"这个比喻很特别,既写出城池被暮色笼罩的朦胧感,又暗示了诗人如同置身深海般的压抑心境。

后两句抒情:诗人胸中积压着太多对时局的感慨,怎么也吟咏不完。西风阵阵,吹得身上薜荔藤萝编织的衣衫更显单薄寒冷。这里的"西风"不仅是自然界的寒风,更象征着时代的肃杀之气;"薜萝衣"既可能是实指隐士的粗布衣,也暗喻诗人高洁的品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处排遣的孤独感——面对荒芜的秋景,怀抱忧国忧民之情却无人倾诉,只能任凭冷风吹透衣衫。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交融的写法,让普通的秋日散步升华为深沉的生命体验。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