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有趣的七夕场景,语言平实却暗藏巧思。
前两句像镜头一样展现画面:院子里孩子们踮脚往高处挂彩绳(驼钩指挂绳的钩子),桌上摆满时令瓜果。这是民间七夕"乞巧"的习俗,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织女星获得心灵手巧的能力。
后两句突然来了个幽默反转:如果说织女(天孙)真有多余的巧手功夫,应该先赐给那头帮她渡过银河的老牛才对。这里"痴牛"指牛郎的牛,诗人用调侃的语气说老牛憨厚地促成姻缘,却从没得到什么回报。
全诗妙在把神话传说拉回人间烟火:既保留"乞巧"的传统元素,又用生活化的细节(孩子挂绳、瓜果供桌)让画面鲜活起来。最后的反转既让人会心一笑,又暗含对无私奉献者的敬意——就像生活中那些默默付出却容易被忽视的人。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