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鹧鸪鸟从被圈养到重获自由的过程,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描写,传递出对自然本性的向往。
前两句写主人养鹧鸪的初衷:因为喜欢它,长期养在笼中想要驯化它。这里"爱玩"二字透露出主人对鸟的喜爱,但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占有欲。
中间四句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写鹧鸪的外形和动作:它胸前的白点像雪花一样圆润,羽毛上的纹路像波浪般素雅。突然,它发出"钩辀格磔"的独特鸣叫声,抖动着蓬松的羽毛飞走了。这些拟声词和比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鸟叫、看到羽毛抖动的样子。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谁能想到在这烟雾朦胧的河岸深处,在绿水和修竹之间,才是它真正的归宿。这里用"谁知"二字,表达了人类常常忽视动物天然栖息地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鹧鸪最终回归自然的结局,赞美了万物向往自由的天性。诗人没有直接批评人类的驯养行为,而是用鹧鸪主动飞走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爱它就应该给它自由"的哲理。诗中色彩(白、绿)、声音(鸟鸣)、动作(飞走)的描写都很生动,让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充满了画面感和深意。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