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弟
我年四十一,亦知四十非。
双亲家万里,梦寐常依依。
尚幸我弟贤,夙夜侍庭帏。
我无补衮功,只以窃禄违。
自从七月来,三命清切司。
首展经筵书,再篡曹工题。
复令知制诰,代草明光扉。
备员立螭蚴,何异立仗骑。
天子本圣明,忠臣要防微。
秦陇旱为雪,东南潦是饥⑴。
委非亲民职,内计诚无奇。
肉食每自愧,几欲抽簪归。
尚抱献纳心,终欲有所施。
不然望旧山,归来慰严慈。
春初种松竹,想已含绿滋。
未种应为种,勿过青春时。
双亲家万里,梦寐常依依。
尚幸我弟贤,夙夜侍庭帏。
我无补衮功,只以窃禄违。
自从七月来,三命清切司。
首展经筵书,再篡曹工题。
复令知制诰,代草明光扉。
备员立螭蚴,何异立仗骑。
天子本圣明,忠臣要防微。
秦陇旱为雪,东南潦是饥⑴。
委非亲民职,内计诚无奇。
肉食每自愧,几欲抽簪归。
尚抱献纳心,终欲有所施。
不然望旧山,归来慰严慈。
春初种松竹,想已含绿滋。
未种应为种,勿过青春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41岁的官员写给弟弟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工作的反思。
开篇他感叹自己到了不惑之年,却仍有许多困惑。最让他挂心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幸好有贤惠的弟弟在家照料。这里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子在外做官、幼子守家的常见模式。
中间部分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工作:七月以来连续担任三个要职,从整理经书到起草诏书,看似风光,但他用"立仗骑"(仪仗队的马)形容自己——表面威风实则没有实权。这种自我调侃透露出官场中"高级工具人"的无奈。
他特别提到当时的社会问题:西北大旱、东南洪灾引发的饥荒。作为非基层官员,他虽心怀忧虑却使不上力,这种无力感让他多次想辞职("抽簪归"指摘下官帽回乡)。
结尾最动人处是他对家乡的想象:春天该种松竹了,新芽应该已经泛绿。他叮嘱弟弟没种的赶紧种,别错过时节。这看似说种树,实则暗含两层深意:一是寄托思乡之情,二是隐喻人生抱负——就像种树要趁青春,他仍想抓住时机为百姓做点实事。
全诗亮点在于: 1. 真实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既想尽忠报国,又牵挂家庭 2. 用种树这样生活化的比喻,让沉重的官场话题变得亲切 3. 对弟弟的嘱托中,既有家常的温暖,又暗含人生哲理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