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群寇仍猖獗,城边即弃捐。
休兵虽上策,讲信竟虚传。
人事今如此,天心恐未然。
忍令唇齿地,重此染腥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的苦难和作者的愤懑心情,核心是批判当权者的无能和对和平的渴望。

开篇"群寇仍猖獗"直接点明敌人依然嚣张,而"城边即弃捐"揭露守军轻易弃城逃跑的可耻行径。这两句像镜头特写,展现了一幅敌军肆虐、守军溃逃的乱世画面。

中间四句是作者的议论。"休兵虽上策"说停战本是上策,但"讲信竟虚传"戳破当权者空谈和平的谎言。这里用"虽然...但是..."的转折,强烈讽刺统治者光说不做。"人事今如此"指现实如此不堪,"天意恐未然"则暗示老天都看不下去了,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让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最扎心。作者痛心质问:怎能忍心让这片唇齿相依的故土,再次遭受外敌践踏?"唇齿地"比喻国土如唇齿般重要,"染腥羶"用血腥味代指战祸,画面感极强。这个反问句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每个读者的良心。

全诗就像一篇战地日记,既有对惨状的记录,又有犀利的评论。作者不用华丽辞藻,而是用"弃捐""虚传"等直白词汇,配合"忍令""重此"等强烈语气词,让普通百姓读来也能感同身受。这种用家常话写大时代的写法,正是其打动人心之处。

章甫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