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 其二

自昔寻师日,颠峰绝顶头。
虽闻不相似,特地使人愁。
庭树雪摧残,上有白猕猴。
大哉法中龙,去去不可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贯休和尚悼念师父无相道人离世的作品,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写拜师求学的回忆:诗人回忆当年翻山越岭寻访师父的情景,虽然师父的教诲与常人不同("不相似"指佛法超脱世俗的智慧),但正是这种独特让他心生敬仰。这里用"特地使人愁"巧妙传达了佛法既令人困惑又引人深思的魅力。

后四句通过两个鲜明意象表达哀思:庭院里被积雪压断的树木,象征师父离世带来的打击;树枝上蹲坐的白猕猴,既可能是实景描写(贯休画作常出现猿猴),更暗喻师父如灵猿般超脱的形象。最后直抒胸臆:赞叹师父是佛门中的龙象(高僧),而"去去不可留"的重复,像不舍的叹息,道尽生死无常的无奈。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师徒间平常的对话。雪压枯枝、猿猴独坐的画面,让抽象的佛法变得可感可知。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实——高僧也会为师父离世而忧愁,这种人性化的表达让佛法不再遥远。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