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胶鬲山往还即事

寒风萧索动虚无,千尺乔松夹道呼。
绕寺竹林藏梵语,孤村梅树下飞乌。
归途人慑斜阳后,绝岭云翻古庙隅。
却笑肩舆行不得,越山还用蹇童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冬日山行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壮美。

开头"寒风萧索动虚无"就定下了清冷的基调——刺骨寒风吹过空旷的山野,仿佛连空气都在颤抖。接着诗人用"千尺乔松夹道呼"这样拟人化的描写,让道路两旁的高大松树像在风中呼啸着迎接行人,瞬间赋予自然景物生命力。

中间四句像一组移动的镜头:先看到寺庙被竹林环绕,隐约传来诵经声("梵语");拐角处的孤村里,一只乌鸦从梅树上惊飞。返程时,夕阳的余晖让人心生敬畏,而高山之巅的云雾在古庙角落翻滚,仿佛有神秘力量在涌动。这些画面既有声音(诵经、鸦鸣),又有动态(飞乌、云翻),充满电影感。

结尾的幽默感很接地气:诗人自嘲坐着轿子("肩舆")都走不动山路,最后还得靠小童搀扶着翻越。这种反差让人会心一笑——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现实的山路难行,而"蹇童"(腿脚不便的童仆)的细节更添生活趣味。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旅行vlog:既有"松涛梵音"的意境美,又有"腿软求扶"的真实感。诗人把冬日山景的苍劲(乔松)、禅意(梵语)、寂寥(孤村乌鸦)和旅途的艰辛(斜阳绝岭)糅合在一起,最后用幽默化解疲惫,让读者既能感受自然之壮,又能体会人间之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