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莲池书院叠旧作韵

莲池古名迹,志乘艳扶舆。
葺新在后人,难言此不须。
缀景既无尽,拓地颇有馀。
因迥得高楼,疏下为明湖。
所志在菁莪,宁云狎鸥凫。
五台祝釐返,取道保阳俱。
郡城斯莅止,聊以憩车徒。
方伯请我临,兴贤其宜乎。
结搆较前丽,藻井倒植蕖。
贾辅与郝经,曾此贻前模。
池莲则尚未,渌水立閒锄。
浴沂风舞雩,意趣了弗殊。
所愿经学昌,蔚蒸济世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游览莲池书院时写下的,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篇"高级版游记加感想"。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夸书院(前12句)
乾隆先夸莲池书院是个历史悠久的好地方("古名迹"),虽然历代都有修缮扩建("葺新""拓地"),但依然保持着雅致的环境——有高楼、湖泊这样的景观。他强调这里不是用来享乐的("宁云狎鸥凫"),而是正经培养人才的地方("所志在菁莪",菁莪指人才)。

2. 写经过(中间6句)
交代自己是去五台山祈福回来("五台祝釐返"),顺路到保定("保阳")这里休息。当地官员邀请他参观书院,他觉得挺合适("兴贤其宜乎")。注意到书院比之前更漂亮了("结搆较前丽"),特别提到天花板上倒挂的荷花装饰("藻井倒植蕖")。

3. 发感想(最后8句)
乾隆看到书院里元代名人贾辅、郝经的遗迹,但还没到荷花开放的季节("池莲则尚未")。他觉得这里的环境特别适合读书人陶冶情操("浴沂风舞雩"用孔子学生郊游的典故)。最后点明主旨:希望这里能培养出通晓经典、匡扶天下的真才子("所愿经学昌,蔚蒸济世儒")。

特别之处
- 皇帝视角:不是单纯写风景,而是强调教育功能,体现统治者重视人才的心态
- 用典自然:"菁莪""浴沂"这些典故不刻意卖弄,和场景很贴合
- 细节生动:天花板的荷花装饰、闲置的锄头等小细节让场景真实可感

现代启示
就像现在领导参观学校时既看硬件设施,更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乾隆通过描写书院环境,实际表达的是对教育成果的期待,这种"睹物思义"的写法值得学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