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苇花

葭菼迷河曲,高秋一番荣。
齐纨张野白,楚练照川明。
不夜月长皎,踰时雪未晴。
万仙霓帔合,千亩玉苗生。
漠漠波澜偃,茫茫沙碛平。
际空盐海竭,垂地塞云横。
日暖鸥无色,风高鹤有声。
逢君得嘲赋,岂愧束薪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河畔芦苇丛生的壮美景象,用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自然之美。

开头用"葭菼迷河曲"描绘芦苇在河湾处茂密生长的景象,"高秋一番荣"点明这是深秋时节芦苇最繁盛的时期。接着用"齐纨"(齐国出产的细绢)和"楚练"(楚国出产的丝帛)来比喻芦苇丛的洁白明亮,把整片芦苇荡比作铺展在野外的白色丝绸。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奇妙的比喻:将芦苇丛比作"不夜月"(永远明亮的月光)、"逾时雪"(经久不化的积雪)、"万仙霓帔"(神仙们的彩色披肩)、"千亩玉苗"(大片的玉石幼苗),这些比喻既夸张又贴切,突出了芦苇的洁白和茂密。

随后描写了芦苇丛在风中起伏的动感:"波澜偃"像平静的水波,"沙碛平"像广阔的沙漠,直到天际线处与"盐海"(可能是比喻天空)和"塞云"相连,构成一幅宏大的画面。

最后四句转向细节描写:阳光下的鸥鸟几乎与白色芦苇融为一体,风中传来鹤鸣声。结尾处诗人谦虚地说,自己这首诗比起眼前美景,就像一捆柴火般微不足道。

全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把普通的芦苇写得气象万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出色的想象力。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