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县
麻峡古阨塞,历代蛮所争。
盘旋三重壁,峭削万仞城。
峻极香炉峰,百万容胜兵。
瀵水户可汲,沃畴人可耕。
在地有设险,谁能废承平。
明初防戍卒,九千此连营。
百年阅武场,草长蟪蛄鸣。
所以正德中,群苗复纵横。
锐师下贵竹,劲旅来湖荆。
百道绝梯冲,战功何由成。
适会长至夜,衔枚卷麾旌。
火焚燄照天,诸酋犹宿酲。
奸凶鬼神怒,雷雨歼满盈。
七亭访遗址,落日悲风生。
黄猴落灯间,故老难指名。
空馀重冈路,草木飒秋声。
盘旋三重壁,峭削万仞城。
峻极香炉峰,百万容胜兵。
瀵水户可汲,沃畴人可耕。
在地有设险,谁能废承平。
明初防戍卒,九千此连营。
百年阅武场,草长蟪蛄鸣。
所以正德中,群苗复纵横。
锐师下贵竹,劲旅来湖荆。
百道绝梯冲,战功何由成。
适会长至夜,衔枚卷麾旌。
火焚燄照天,诸酋犹宿酲。
奸凶鬼神怒,雷雨歼满盈。
七亭访遗址,落日悲风生。
黄猴落灯间,故老难指名。
空馀重冈路,草木飒秋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叫清平县的地方,这里有个叫麻峡的古关塞,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和中央政权反复争夺的要地。诗人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化:
1. 地形险要:开篇用"三重壁""万仞城"形容这里山势险峻得像天然城墙,香炉峰高耸入云,能驻扎百万军队。这里有水源(瀵水)和耕地,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2. 历史变迁:明朝初期这里曾驻守九千士兵,但百年后练兵场荒草丛生,只剩蟋蟀鸣叫。到了正德年间(明朝中期),当地少数民族再次起义,朝廷从贵州、湖北调来精锐部队镇压。
3. 战争细节: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描写,展现了一场夜袭战——军队趁冬至夜偷袭,火光照亮天空时,敌军的首领们还醉醺醺地宿醉未醒。最终起义军被雷雨般的攻势歼灭(这里用"鬼神怒"暗示天意)。
4. 沧桑感慨:结尾诗人寻访古战场遗址,只见落日秋风中的七座亭台,连当地老人也说不清"黄猴落灯"(可能是某个战役典故)的具体故事。只剩下山间古道,草木在秋风中飒飒作响,仿佛还在诉说往事。
全诗通过一个军事要塞的兴衰,折射出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冲突历史。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苍凉感——再激烈的战争都会随时间湮灭,只有山河草木永恒见证着这一切。诗人没有直接评判战争对错,而是让景色自己说话,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