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寿山荒凉沧桑的景象,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对朝代兴亡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诗人远望天寿山,十三座山峰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里曾经辉煌,如今只剩"剩水残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古道上飘着磷火(俗称"鬼火"),荒废的陵墓前,石马雕像孤零零地立在寒云之下。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衰败、寂寥的氛围。
后四句怀古:诗人联想到历史上导致汉朝灭亡的黄巾起义,以及商朝遗民建立的"白马"封地(典故)。最后发出感叹:百年沧桑,连知道这些往事的老人都找不到了,还有谁能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呢?
全诗通过萧瑟的景物描写,带出深沉的历史感慨。诗人站在天寿山前,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荒凉,更透过这片土地,联想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最后"惆怅"二字,道出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以及害怕历史被遗忘的忧思。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让读者在感受景物之余,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