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寂寥景象,同时透露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寺庙山门空荡,只有僧人坐在草垫上打坐,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这里没有香火鼎盛的场面,反而显得冷清。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细节展现寺庙的破败:诗人不知道寺庙牌匾的来历,只隐约记得这里曾有歌谣传唱;通往寺庙的驿路桥梁已损坏,溪流中的石头长满青苔。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年久失修的荒凉画面。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虽然这里靠近废弃的官署很荒凉,但正因如此,反而可以在这里安心睡个好觉。这反映出诗人对远离尘嚣、清净自在生活的欣赏。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荒寺图,表面写景,实则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认同。在喧嚣的世界里,这样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反而成了能让心灵休息的地方。这种"荒凉中的安宁"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