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南溪
今年人苦旱蝗饥,正需平粜无南溪。
今年江南梅不开,正恨南溪诗不来。
李悝不作虽堪伤,不过饥民雷转肠。
少陵不作世懔懔,乾坤万象无题品。
苍天苍天能令南溪迹成古,不信收得诗名和迹去。
吁嗟笏笔千丈强,风淡淡兮烟苍苍。
今年江南梅不开,正恨南溪诗不来。
李悝不作虽堪伤,不过饥民雷转肠。
少陵不作世懔懔,乾坤万象无题品。
苍天苍天能令南溪迹成古,不信收得诗名和迹去。
吁嗟笏笔千丈强,风淡淡兮烟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刘南溪的深切哀悼,同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民生疾苦和时代遗憾的感慨。
开头用"今年人苦旱蝗饥"直击现实——百姓正遭受旱灾蝗灾,急需有人像刘南溪那样开仓平价卖粮救灾。"江南梅不开"既是写反常的自然现象,也暗喻失去刘南溪后诗坛的萧条,因为再没人能写出他那样如梅般高洁的诗篇。
中间四句通过历史典故形成双重对比:战国李悝(制定"平籴法"的能臣)去世,百姓虽饿得肠鸣如雷,但只是物质匮乏;而杜甫这样的诗人离世,却让整个文坛失去精神支柱,万物都失去被传颂的机会。这里把刘南溪比作杜甫,突出他不仅是救灾能吏,更是文化瑰宝。
结尾的抒情最为动人:作者质问苍天为何带走南溪,连他的诗稿都不留人间。"笏笔千丈强"这个夸张比喻,说南溪留下的政治功绩和文学遗产如千丈高山般巍峨。最后以风云苍茫的景色收尾,让哀思融入天地,余韵悠长。
全诗巧妙融合了现实关怀(灾荒)、个人悼念(逝友)和文化忧思(诗坛凋零),用平实的比喻(肠鸣如雷)和宏大的意象(千丈笏笔)交织,既有捶胸顿足的悲痛,又有深沉辽阔的哲思,展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多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