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
曲阳古名邦,今日称下县。
岳祠在其中,巍峨奉神殿。
体制匹岱宗,经营自雍汴。
鹤驾下层霄,宸香閟深院。
睒眻鬼目狞,盘蹙松根转。
白石睇穹文,丹楹仰流绚。
肇典在有虞,望秩群神遍。
时巡岁即暮,归格牲斯荐。
自此沿百王,彬彬著纪传。
恒山跨北极,自古无封禅。
赖以镇华戎,帝王得南面。
河朔多彊梁,燕云屡征战。
赫赫我阳庚,区分入邦甸。
告祈无阙事,降福蒙深眷。
周封乔岳柔,禹别高山奠。
疆吏少干城,神州恣奔践。
祠同宋社亡(时岳祀移浑源州),祭卜伊川变。
再拜出庙门,呜呼泪如霰⑴。
岳祠在其中,巍峨奉神殿。
体制匹岱宗,经营自雍汴。
鹤驾下层霄,宸香閟深院。
睒眻鬼目狞,盘蹙松根转。
白石睇穹文,丹楹仰流绚。
肇典在有虞,望秩群神遍。
时巡岁即暮,归格牲斯荐。
自此沿百王,彬彬著纪传。
恒山跨北极,自古无封禅。
赖以镇华戎,帝王得南面。
河朔多彊梁,燕云屡征战。
赫赫我阳庚,区分入邦甸。
告祈无阙事,降福蒙深眷。
周封乔岳柔,禹别高山奠。
疆吏少干城,神州恣奔践。
祠同宋社亡(时岳祀移浑源州),祭卜伊川变。
再拜出庙门,呜呼泪如霰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北岳庙》描绘了曲阳北岳庙的宏伟景象,同时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写景部分(前八句)
诗人先介绍曲阳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今却成了小地方。但城中的北岳庙依然壮观,建筑规格堪比泰山岱庙,是古代帝王(北宋)修建的。庙宇高耸入云,香火缭绕在幽深的庭院中。庙里的鬼神雕像面目狰狞,松树根须盘绕,白石上刻着古老的文字,红漆柱子色彩绚丽。这部分用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历史回顾(中间十二句)
诗人追溯北岳庙的起源:从上古舜帝祭祀群神开始,历代帝王都来此祈福。恒山(北岳)虽不如泰山受重视(无封禅),但一直是镇守北方、稳定中原的重要象征。直到宋朝("阳庚"指宋真宗年号),这里仍被纳入国家疆域,享受祭祀。诗人用对比手法,暗示曾经的庄严祭祀如今已衰落。
3. 感慨现实(最后八句)
诗人笔锋一转,批评当下边疆防御薄弱("疆吏少干城"),导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最痛心的是,连北岳祭祀都被迫迁走(宋末移祀浑源州),就像国家灭亡一样。结尾他含泪拜别庙宇,用"泪如霰"的比喻,把个人悲痛与国运衰败紧密联系,情感爆发力极强。
诗歌魅力:
- 画面感强:鬼神雕像、古松白石等意象组合,让千年古庙跃然纸上。
- 历史厚重:通过祭祀变迁,串联起从舜帝到宋朝的宏大时空。
- 情感深沉:表面写庙,实际借庙宇兴衰哀叹国家命运,结尾的眼泪格外打动人心。
核心思想:
诗人通过一座古庙的今昔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守护,直接关系国家存亡。当祭祀荒废、信仰崩塌时,政权也难免倾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从具体建筑联想到民族命运,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景抒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