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常碧梧翠竹图为林同寅季聪题

孤桐何亭亭,脩竹亦袅袅。根株起泉石,相引入云表。

乔枝润玄云,密叶摇翠葆。所嘉清标同,非比华色好。

芳春斗妍姿,嗤彼众花草。一时固悦目,零落苦太早。

节操岂若兹,霜风不能挠。良材世皆惜,大匠解品藻。

栖食招鸾凰,厥美谩称道。虞廷取制作,音韵天下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梧桐与翠竹共生的高洁画面,通过对比世俗花草,赞美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孤傲风姿(前八句)
用"亭亭""袅袅"形容梧桐挺拔、竹枝柔韧,它们的根系扎在清泉山石间,枝干直插云霄。墨绿的树枝像乌云般厚重,茂密的竹叶如翠绿伞盖摇曳。诗人认为这种清雅气质远胜于艳丽的外表。

2. 品格对比(中间六句)
讽刺春天争艳的俗花:虽然一时好看,但很快凋零。而竹桐的节操就像能抵抗风霜的战士,永远不会屈服。这里用"零落苦太早"与"霜风不能挠"形成强烈对比。

3. 价值升华(后六句)
真正的良材会被世人珍惜,就像慧眼木匠能识别好木料。梧桐能吸引凤凰(古代祥瑞),但诗人说这不算什么——最可贵的是它们的材质能被制成虞舜时代的乐器(暗指治国安邦的才能),这样的清音世间罕有。

全诗核心是以植物喻人:
- 表面写的是梧桐和竹子不畏风霜、清高脱俗的自然美
- 深层赞美的是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精神
- 最终指向的是"良材"应该像上古圣贤制作的乐器那样,为天下带来清正之音

诗人用常见的植物作比喻,把抽象的人格美写得具体可感。特别是"芳春斗妍姿"与"节操岂若兹"的对比,就像在说:不要做转瞬即逝的网红,要当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力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