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似之秉烛观梅诗

冻色沈万象,晴巅露皑皑。
通宵月观梦,梦破东风来。
小立值芳气,微寻见寒肧。
我病亦呼客,沙边久徘徊。
恍然惊老眼,一枝印清杯。
应知尘意尽,故向癯儒开。
谪仙爱逃禅,兹心政难灰。
觇新不待晨,烧烛寒岩隈。
草木有含章,发挥要天才。
赖公管领春,笔端起潜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末春初的夜晚,诗人与友人秉烛赏梅的雅致场景,展现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诗人对生命力的赞叹。

开篇用"冻色沈万象"营造出寒冬凝固万物的氛围,而山顶积雪("晴巅露皑皑")暗示着季节即将转换。"通宵月观梦"四句生动描写了春夜体验:东风悄然到来,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风中若有若无的梅香("小立值芳气"),在微光中寻见含苞待放的梅朵("微寻见寒肧")。

中间部分展现赏梅的戏剧性场景:抱病的诗人执意邀客赏梅,在沙岸边久久徘徊。当烛光映照梅枝倒映酒杯时("一枝印清杯"),诗人突然被这清雅景象震撼。梅花似乎专为清贫文人("癯儒")绽放,暗喻高洁之物与脱俗之人的精神共鸣。

结尾升华主题:诗人以李白(谪仙)自比,表达对超脱境界的向往。"烧烛寒岩隈"的举动,突显了在严寒中主动追寻美好的热忱。最后四句是全诗精华——草木蕴含的美("含章")需要天才诗人来发掘,而眼前这位友人("公")正用生花妙笔("笔端起潜雷")唤醒沉睡的春意,暗喻艺术创作能激发自然界的生命力。

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和层层递进的感悟,将寻常的赏梅活动升华为对艺术创造力与自然生命力的礼赞。诗人捕捉到冬春交替时那种微妙的变化,用梅花作为媒介,表达了对精神超脱和艺术力量的深刻理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