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沈景休出任真州太守时的盛大场景,以及对他为政风范的赞美。
开头两句用画面感极强的语言,写太守的仪仗队接近城门时,百姓像云朵一样聚集迎接,烘托出热闹喜庆的氛围。这里"幡旗"指官员出行的仪仗旗帜,"云屯"比喻人群密集。
中间四句通过四个典故展现沈景休的品格和政风:
1. "东阳咏"指南朝沈约(东阳太守)的文采,暗指沈景休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底蕴;
2. "北海樽"用孔融(北海相)好客的典故,说沈景休延续了礼贤下士的作风;
3. "红锦臂韝"指精致的护臂,形容仪仗队的华丽装备;
4. "涂金珂勒"描写马具的金玉装饰,体现太守车驾的庄重。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劝诫:将来如果史官评价这段政绩,希望不要像批评周襄王依靠郑国那样,暗指沈景休要保持独立清正的为官之道。这里的"春秋对"指史书评价,"周襄出郑"是周襄王依赖郑国的典故。
全诗通过迎接场面、家族传承、执政风格三个层次,既展现了新任太守的威仪,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期许。用典自然,在赞美中带着文人特有的委婉劝诫。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