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甲营喜晴

青浮翠积气氤氲,晓色俄从霁色分。
马首已迎初上日,雕翎犹带未归云。
峰皆似染供屏幛,树不论年绝斧斤。
曾记上番随跸候,滦河新涨隔山闻(癸未六月过此连值大雨)。

现代解析

这首《发黄甲营喜晴》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野美景,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细腻的情感。

开头两句写雨后山林青翠欲滴,雾气缭绕,破晓的天色与晴空逐渐分明。这里用"青浮翠积"形容草木鲜亮,"气氤氲"表现晨雾朦胧,短短两句就勾勒出清新湿润的晨景。

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行进中的画面:马头迎着初升的太阳,雕翎(可能是旗帜或箭羽)上还挂着未散的雨云。这两个特写镜头既点明时间(清晨),又暗示刚经历过大雨,现在终于放晴。

五六句转为远眺:雨后山峰青翠如染,像展开的屏风;树木茂盛未经砍伐,充满原始生机。这里"不论年"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

最后两句是回忆:诗人想起去年六月经过此地时正逢滦河涨水,隔着山都能听到水声。这个回忆既点出此地多雨的特点,又与前文"喜晴"形成对比,更突出此刻晴好天气的珍贵。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由现在到过去,既有色彩(青翠)、声音(水声)、又有动态(马行、云动),生动展现了雨后初晴时万物焕新的景象,以及旅人逢晴的愉悦心情。特别是"马首迎日""雕翎带云"的描写,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清新明朗的意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