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蝉

蝉响忽悽咽,园林知变秋。
骤寒应汝畏,欲避定无谋。
商籁起天末,冷霜生树头。
谁怜伏枕者,与尔有同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来临时的萧瑟景象,通过蝉鸣、寒风、冷霜等意象,传递出一种孤独忧愁的情绪。

诗的开头写蝉鸣突然变得凄凉呜咽,暗示季节从夏入秋的转变。园林中的蝉似乎也感知到秋天的到来,鸣叫声不再欢快。接着诗人想象蝉也害怕突然的寒冷,但却无处可逃,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读者更能共情。

"商籁"指秋风,"天末"指遥远的天边,冷霜凝结在树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深秋的肃杀氛围。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以"伏枕者"自比,说自己和秋蝉一样满怀愁绪,却无人理解。这种将自身处境与自然景物相联系的手法,让抽象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想象,把季节变换时的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敏感多思的内心世界。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秋天特有的寂寥,以及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