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九日)时节的秋景,并借古抒怀,表达了人生感慨。
前四句写景:诗人在北固山前过重阳,天气微凉,衣衫单薄。湘江水浅,霜露渐浓;吴地秋深,白雁高飞。这些画面勾勒出深秋的萧瑟与高远,既有江南的清冷,也有天地的辽阔。
后四句抒情:诗人提到“落帽看花”,暗用东晋孟嘉重阳落帽的典故,表达自己与友人洒脱不羁的性情;“呼鹰戏马”则回忆年少时的豪迈游乐,对比如今的老成感慨。最后,他遥想三国英雄孙权和刘备的霸业早已湮灭,唯有像李白那样饮酒赋诗、快意人生,才是真正的豪情。
核心情感:全诗通过秋景的苍凉与历史的变迁,传递出一种世事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超脱,最终落脚在“活在当下”的豁达上。语言简练,意境开阔,读来既有画面感,又引人深思。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