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山式从其师曾坚子白读书处)
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
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
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
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
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
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
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
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
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
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
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
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
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
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
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
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疏离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隐居生活的美好画面
诗中用"环山小坞""清池桑竹"等意象,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环境。早晨烟雾散去时能看到出山的行人,井里有不敢捕捉的神秘鲤鱼,这些细节让山林生活显得既宁静又充满生机。
2. 师生情谊与读书之乐
隐居的主人公曾子白和弟子胥式在山中读书写字,与村民往来。他们用蕨菜下酒,在石壁上题诗,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墨痕入石青模糊"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他们题诗时墨迹渗入石壁的样子。
3. 对山居生活的眷恋
诗人反复强调"山中之乐",提到周边的华盖山、麻姑山等美景,说这样的快乐足以让人忘记烦恼。但现实是弟子胥式要离开山林去京城,诗人对此感到惋惜。
4. 对归隐的向往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也想归隐的愿望,想象着与曾先生一起在山楼听松声、吃黄精(一种药材),甚至幻想修炼成仙。这些描写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令人向往的山居图景
- 通过日常细节展现文人雅趣
- 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既有对弟子的不舍,也有对隐居的向往
- 在平淡中见深意,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精神追求
诗人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白描手法,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林的宁静美好,以及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这种返璞归真的写法,反而让诗歌更有感染力。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