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九月初九)陪皇帝祭祀山陵的场景,充满了肃穆壮阔的秋日气象。
前两句用"木叶丹"和"秋色"点明时节,长安城被北来的秋意包裹,红叶与秋色相映,画面感很强。中间四句突然转向宏大的祭祀场面:"紫极"指帝王宫殿,"群龙"比喻百官,月光下的仪仗队(万骑)透着寒意,险峻的山路(绝壁)与胡马、西风形成对比,突出祭祀队伍的庄严——连西风都不敢吹落官员的帽子。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插茱萸、赏黄菊本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但今年却不同寻常,因为诗人正跟随皇帝在北斗星方向(象征帝王)参与祭祀。这里用"年年事"与"今"对比,暗示这次祭祀的特殊意义。
全诗通过色彩(丹、紫、青、黄)、方位(北、北斗)、自然意象(木叶、西风)与人文活动(祭祀、仪仗)的交织,既写出了皇家祭祀的隆重,又透露出个人参与重大仪式的独特体验,在壮阔中藏着细腻的时空感悟。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