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维为悼念友人孙曼叔而作,情感真挚,通过几个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诗人对逝者的痛惜。
首联"定契仍三世,从游复一乡"用通俗的话说:我们像签了三辈子的契约那样投缘,不仅是同乡还经常结伴出游。这里用"三世契约"的夸张说法,强调友谊的深厚持久。
颔联"掷金看丽赋,报玉得雕章"描绘了两个文人雅士的日常:你豪爽地花钱请我看精彩的文章(掷金看丽赋),我回赠你精心雕琢的诗文(报玉得雕章)。这就像现代朋友间互赠礼物、切磋才艺的场景。
颈联"不尽良哉用,空令识者伤"转为哀叹:你这么多优秀才能还没完全施展(不尽良哉用),就这么走了,让了解你的人多么伤心啊。就像今天我们惋惜某个有才华的朋友英年早逝。
尾联"欲知恩礼重,恤视走银珰"最感人:想知道我们感情有多深吗?你看连朝廷都派太监(银珰指太监的银饰)来慰问了。这里用官方派人吊唁的细节,侧面反映逝者的重要性和两人交情之深。
全诗妙在:
1. 用"三世契约""互赠文章"等具体事例替代空泛的哀悼
2. "朝廷派人吊唁"这个特殊视角,比直接说"我们感情深"更有力
3. 从回忆欢乐时光转到现实哀伤,形成强烈情感对比
就像现在写悼文,不说"我很难过",而是回忆"记得你上次请我吃饭时...",更能打动人心。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