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章价人铜官感旧圆补
旌旗照水如火红,鼓声直挟江流东。督师矫矫人中龙,马蹄欲踏吴门空。
三年坐待桑田变,试手韬钤万人羡。纶巾儒服本风流,岂意虚摇憔荣扇。
兵家形势太无凭,咫尺江湖一掷轻。国士恩深惭报称,天高不肯照精诚。
猩猩啼烟鬼啸雨,千载冤魂相唤语。回首苍梧云正愁,孤臣欲作湘累死。
文藻江山已不存,何人偏解续招魂。高唐置酒论畴昔,一蛇在野龙在门。
半壁功名何草草,健儿散尽遗民老。岂知成败本由天,书生苦说封侯好。
月落潮平又一时,至今乌鹊尚南飞。行人莫问当年事,乱后青山有是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悲壮的战争场景,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命运无常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开头用"旌旗如火""鼓声震江"的激烈画面,展现军队出征的雄壮气势。"督师人中龙"的将领本应建功立业,却因时运不济("三年桑田变")未能如愿。这里用"纶巾儒服"的文人形象与"虚摇憔荣扇"形成对比,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中间部分转向深沉思考:军事成败难以预料("形势太无凭"),英雄壮志难酬("天高不肯照精诚")。"猩猩啼烟鬼啸雨"的阴森景象,暗示战场上牺牲的亡灵仍在哀鸣。"苍梧云愁""湘累死"借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忠臣的悲愤。
后段转为历史反思:曾经的辉煌已逝("文藻江山已不存"),成败本是天意("书生苦说封侯好")。最后以"乱后青山有是非"作结,说明时间会沉淀真相,历史自有公论。
全诗通过战争场景与人生思考的交织,展现了三个层次:
1. 壮烈的战争画面与失意的英雄形象
2. 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
3. 超越成败的历史哲思
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如旌旗、鼓声)和贴切的典故(如屈原),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读者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超越时代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