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长孙桐树

一去龙门侧,千年凤影移。空馀剪圭处,无复在孙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一棵桐树,实则借树喻人,寄托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前两句"一去龙门侧,千年凤影移"用神话意象开篇。龙门是传说中鲤鱼跃过就能化龙的地方,凤凰非梧桐不栖,这两个意象暗示这棵桐树曾经地位非凡。但"一去""千年"点出辉煌已成过往,就像凤凰飞走后只留下移动的影子。

后两句"空馀剪圭处,无复在孙枝"转向现实场景。"剪圭"是古代分封诸侯时,用剪刀修剪桐树枝叶制作玉圭的仪式。现在仪式场地犹在,但树上再也长不出新的枝条(孙枝)了。这里暗喻一个显赫家族后继无人,曾经的荣光如同被剪下的枝叶,无法再生。

全诗妙在将家族兴衰史藏在树木荣枯之中。通过"剪圭"这个具体动作,把抽象的历史变迁变得可视可感。最后"无复在孙枝"的叹息,既有对逝去辉煌的怀念,也暗含对家族断代的无奈,让读者在梧桐树影里,看见了一个时代落幕的缩影。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