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山儿

堇山儿,儿生不识乱与离。
父言急去牵儿衣,母言乞火为儿炊。
作糜父母忽不见,但见长风白浪高崔嵬。
将军下一令,军中那得闻儿啼。
楼船何高高,沙岸多崩摧。
榜人不能移,举手推堕之。
上有蒲与雈,下有泞与泥,十步九倒迷东西。
身无裤襦,足穿蒺藜,叩头指口惟言饥。
将船送儿去,问以乡里记忆还依稀。
父兮母兮哭相认,声音虽是形骸非。
傍有一老翁,羡儿独来归。
不知我儿何处喂游鱼,或经略卖遭鞭笞。
垂头涕下何累累。
吾欲竟此曲,此曲哀且悲。
茫茫海内风尘飞,一身不自保,生儿欲何为。
君不见堇山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战乱中与父母失散的孩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全诗用白描手法,读来字字血泪。

开篇"堇山儿"点明主角是个山里孩子,从小不知战乱为何物。父母匆忙为他准备食物时突然消失,只剩狂风巨浪——这里用自然环境突变暗示战乱爆发。将军下令军中不准有孩童啼哭,逼得士兵将孩子推下船。孩子跌入长满野草的泥沼,衣不蔽体,双脚扎满荆棘,只会哭着喊饿,这个细节描写令人揪心。

被救后孩子已记不清家乡,与父母相认时"声音是但模样变",暗示分离时间之久。旁边老翁的哭诉更添悲凉:他的孩子可能已葬身鱼腹,或被拐卖为奴。最后诗人发出沉痛质问: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连自己都难保,生孩子岂不是让孩子来受苦?

全诗最震撼的是用孩子天真视角反衬战争残酷:他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失去父母,为什么被推下船,只会本能地喊饿。诗中"蒲与雈"(野草)、"泞与泥"等具体意象,让读者仿佛看见孩子在沼泽挣扎的画面。结尾"茫茫海内风尘飞"的苍凉景象,与开篇山居宁静形成强烈对比,道尽乱世百姓的无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