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祭祀神灵的盛大场景,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热闹的祭祀场面
开头用"绷紧琴弦敲铜鼓"、"大雨倾盆洒江东"这样充满动感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祭祀现场。鼓声、雨声交织,营造出既庄严又略带紧张的氛围。
2. 神灵降临的想象
诗中提到"建宁公"这位神灵带着兵器降临,野外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这里用"戈彗野"(兵器像彗星划过原野)、"旗燄空"(旗帜如火焰照亮天空)这样夸张的比喻,让神灵的出场显得气势磅礴。
3. 等待的焦灼心情
后半段笔锋一转,写人们在青翠山林边举着火把等待,连老虎(于菟)都安静地趴在路边。提到"八公山"和"三台"这些有仙气的地方,最后用"云车还没来,我心好煎熬"直白地表达了人们期盼神灵降临的急切心情。
全诗就像一部微缩的祭祀纪录片:先是用声音和天气渲染气氛,再展现神灵降临的壮观想象,最后落在凡人等待的虔诚与焦急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神灵既敬畏又期盼的复杂情感,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人祭祀时那种神圣而忐忑的心理状态。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