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在动荡年代中对生死、家庭和归宿的深刻思考,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
首联"死生最怕堕危机,乱世全身正自稀"直白地道出乱世中保全性命的艰难。诗人说生死关头最怕陷入危险境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平安活着的人实在太少了。这种开篇就奠定了全诗沉重的基调。
颔联"满地干戈殊不定,盖棺丘陇未为非"继续描写战乱景象。到处都是刀光剑影,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甚至觉得,在这种环境下,能有个坟墓安葬都算不错了。这种说法看似消极,实则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颈联用两个典故表达遗憾。"鹿门不共庞公隐"说的是东汉庞德公携妻子隐居鹿门山的故事,诗人遗憾自己不能像庞德公那样与爱人一起隐居;"凤褐谁缝杜老衣"化用杜甫诗句,暗示现在没人给自己缝补粗布衣裳,暗指妻子已经离世。这两句道出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孤独。
尾联"愁绝梧楸烟雨地,藁砧百岁拟同归"最为动人。诗人望着烟雨朦胧中妻子坟前的梧桐和楸树,愁绪难解。"藁砧"是古代处死刑时垫在下面的稻草席,这里代指坟墓,意思是:我们本来说好要白头偕老,现在只能在百年之后,在坟墓里团聚了。这种生死相许的深情,读来令人心碎。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战乱背景下的个人遭遇,将对时局的忧虑、对生命的感慨、对亡妻的思念融为一体,展现了普通人在乱世中最真实的情感。特别是最后"拟同归"的承诺,让这首悼亡诗超越了单纯的哀伤,升华为一种穿越生死的深情。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