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的微妙心境,用日常事物隐喻人生状态,读来既亲切又耐人寻味。
前两句"梦与黄粱并熟,路寻白社同归"像一组对比镜头:一边是"黄粱梦"的典故(指短暂虚幻的富贵梦),暗示现实中的欲望;另一边是"白社"(古代隐士聚集地),代表清高的理想。两个画面同时成熟、同时寻找归途,就像我们常纠结于"要现实利益还是坚持理想"。
后两句更精妙,用蜘蛛结网和纺织娘(络纬)鸣叫这两个自然现象,比喻人陷入生活困境的状态。蜘蛛不断吐丝结网却可能一场空,就像人拼命经营人际关系或事业;纺织娘整夜鸣叫如同织布机响,暗指为生活奔波不得停歇。这种忙碌却可能徒劳的生存状态,在今天996工作制、内卷的社会里依然能引发共鸣。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四个并置的意象(黄粱梦、隐士居、蜘蛛网、虫鸣声),让读者自己拼凑出一个现代依然适用的画面:人在物质追求与精神向往间拉扯,在主动奋斗与被动忙碌中循环。这种不说破的留白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智慧所在。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