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关
征马鸣萧萧,涧水流潺潺。
水鸣何呜咽,马鸣多哀酸。
借问客何之,言上鸡头关。
关门开一线,羊肠袅青天。
上有千仞壁,下有百丈渊。
惊风吹落石,洪流荡奔湍。
危途无返辔,微生寄征鞍。
靡靡遵木末,遥遥造云端。
故乡杳何许,天路安可攀。
侧听《陇头吟》,感我涕汍澜。
水鸣何呜咽,马鸣多哀酸。
借问客何之,言上鸡头关。
关门开一线,羊肠袅青天。
上有千仞壁,下有百丈渊。
惊风吹落石,洪流荡奔湍。
危途无返辔,微生寄征鞍。
靡靡遵木末,遥遥造云端。
故乡杳何许,天路安可攀。
侧听《陇头吟》,感我涕汍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艰难攀登鸡头关的历程,通过自然景观的险峻烘托内心的孤独与乡愁。
开头用马叫和水声定下悲凉基调。马的哀鸣和溪水的呜咽,暗示旅途的艰辛。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直接点明目的地是险要的鸡头关。
中间八句像电影镜头般展现关隘的险恶:一线天的狭窄通道、千仞绝壁与百丈深渊形成强烈视觉对比。狂风卷落碎石、激流奔腾的听觉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危险。"危途无返辔"说明踏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余地,生命只能寄托在马背上。
后六句写攀登的艰难与思乡之情。在树梢高度蜿蜒前行,仿佛要登上云端,夸张手法突出山势之高。望着看不见的故乡,感叹天路难攀。最后听到《陇头吟》的曲子时,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心,说明再坚强的旅人也会被乡愁击垮。
全诗妙在将地理险境与心理活动完美结合,我们不仅能看见雄奇的自然风光,更能体会古代行路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及他们深藏心底的柔软乡愁。这种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前行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