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志堂诗为襄阳吴传朋通判作
我思古丈夫,出处各有意。上焉不作名,下亦岂为利。
周旋进退间,万世作凡例。吁嗟古人远,中夜辄三起。
老来得贤侯,气象无乃是。少年自挺立,学问造严秘。
笔端挟风雨,麈尾揠根柢。问之为谁欤,盛德有苗裔。
广陵之外孙,右司公之子。内师孟母贤,外交天下士。
渐磨薰蒸到,成此不凡器。年来贰襄阳,岂为山水计。
政以承母心,欲觐淮源隧。淮源日夜流,墓木已拱矣。
母来拜墓门,满下平生泪。回头语儿孙,更酹坟前地。
我怀三十年,一饭不忘此。惟诚通鬼神,志愿今乃遂。
儿身勉直道,无贻墓中愧。宁为颍封人,勿作鱼梁吏。
到官辟高堂,涓洁亦明丽。夜月进古几,春盘供早荠。
炉薰事禅寂,简物薄滋味。起居饮食安,其乐固泄泄。
母身自教子,子养母其志。要当并外家,十幅作图记。
大曾信知言,名堂书是事。更哦诸人诗,千古激彫敝。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为襄阳吴传朋通判写的诗,通过其内容可以了解到一些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对友谊、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看法。接下来,我将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敬和对当前时代的感慨。他认为,无论是古代的英雄还是现代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的人追求名誉,有的人追求利益,但无论追求什么,都要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行事。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接着,诗人赞美了吴传朋的品格和才华。他称赞吴传朋少年时期就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勤奋,知识渊博。他的笔下有风雨,似乎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想法。他的祖先有很好的品德,他自己也是广陵的外孙,右司公的儿子,家教优良。他交往的都是天下英才,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他成长为一位非凡的人才。
然后,诗人描述了吴传朋在襄阳的政务和感情。他并非仅仅因为山水之美而选择襄阳,而是因为他母亲的教导,他希望实践母亲的意愿,治理淮源。当他看到淮源日夜流淌,母亲的墓木已经拱起,他感到深深的哀痛和怀念。他回头告诉儿孙,要牢记母亲的教诲,不要辜负她的期望。
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愿望。他记得与吴传朋的友谊已经三十年,一饭之恩都不敢忘记。他认为只有真诚才能感动鬼神,自己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鼓励吴传朋及其子孙走正直的道路,不要留下愧疚。宁愿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没有道德的小官。
诗的最后部分描述了吴传朋为官的生活和心境。他的官署整洁明亮,夜晚月光照进室内,春天品尝新鲜的蔬菜。他焚香静坐,生活简朴,但内心充实快乐。他亲自教导子女,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志向。诗人希望吴传朋的家庭和外家都能和睦幸福,用诗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友谊、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看法和价值观。它深入人心,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