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堂展望乌尤
离堆竹影摇新秋,二水争洄持不流。
连宵猛雨湿幽梦,溪堂冰簟如赘旒。
清晨开门脚不袜,閒对朝阳梳绿发。
初惊蜂窠没溟涨,渐见螺鬟出云窟。
生涯如此意有馀,中隐何必专城居。
有妇况复能读书,锄经日日同锄蔬(子苾方治《左传》。)。
连宵猛雨湿幽梦,溪堂冰簟如赘旒。
清晨开门脚不袜,閒对朝阳梳绿发。
初惊蜂窠没溟涨,渐见螺鬟出云窟。
生涯如此意有馀,中隐何必专城居。
有妇况复能读书,锄经日日同锄蔬(子苾方治《左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得的秋日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乐。
开头四句写景:离堆(地名)的竹影在初秋微风中摇曳,两条河流在此交汇却看似静止。连夜的暴雨打湿了梦境,溪边小屋的竹席(冰簟)像多余的装饰品般冰凉。这里用"湿幽梦"的巧妙联想,把雨夜的潮湿感延伸到梦境中。
中间四句转为人物活动:清晨光脚开门,对着朝阳梳理黑发(绿发指乌黑发亮的头发)。突然发现洪水淹没蜂巢般的山丘(蜂窠比喻山形),又渐渐看见云雾中露出青螺般的山峰(螺鬟比喻山形)。"蜂窠""螺鬟"的比喻既形象又新鲜,展现了雨后山色渐明的动态过程。
最后四句抒发情怀:这样的生活令人满足,真正的隐居何必非要住在城里。更何况有妻子能一起读书(妻子正在研究《左传》),每天像锄菜一样研读经典。这里"锄经"的比喻特别生动,把读书比作农活,既朴实又富有诗意。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作者远离尘嚣、耕读自娱的闲适生活。最动人的是最后把夫妻共读比作"锄经日日同锄蔬",将高雅的书斋生活与质朴的田园劳作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晴耕雨读"的理想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