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东行欲尽未尽时,盘薄嶙峋作奇怪。
慢亭拔地九千尺,一朵芙蓉倚天碧。
建溪流域播七府,未向邻封分一滴。
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旧学沈沈抱根底,新知往往穷人天。
共道文章世所惊,谁信闽人耻为名。
入门见嫉古来有,黄钟瓦釜皆雷鸣。
忆昔戊巳游京师,朝班邑子牛尾稀。
即今多难需才杰,郭张陈沈皆奋飞。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诸君且尽乘时乐,酒盏诗钟恣欢谑。
君知国有鹤乘轩,何必神惊燕巢幕!
乾坤整顿会有时,报国孤忠天鉴之。
但恐河清不相待,法轮欲转嗟吾衰。
自惭厚糈豢非才,手版抽将归去来。
颇似庐岑结精舍,倘容桐濑登钓台。
长向江湖狎鸥鸟,梦魂夜夜觚棱绕。
岂独登临忆侍郎,还应见月思京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甲辰年离开京城时,写给同里(同乡)朋友们的作品。诗中通过自然景观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同乡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个人志向的坚守。
分析
1. 自然景观的描绘: - 山川分布:作者首先描述了中国的山川特点是两大部分,南岭奔腾到东海,向东延伸。 - 景象描写:诗中提到的慢亭(可能是一个高耸的建筑)拔地而起,如同一朵傲立的芙蓉,构成了奇特的景象。建溪流域(闽江)流经七府,但它并没有分出水给邻近的区域。 - 这些自然景象被用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作者说,江山如此,人也应当如此,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2. 个人情感与志向: - 作者提到自己虽然学习深厚,但也有新的知识难以掌握,这让他感到困扰。他提到,大家都知道文章能惊世骇俗,但又有谁会因为是福建人而感到羞耻呢? - 这段话反映了作者在追求学问和文章上的自豪感,同时也对福建人因地域原因而感到的尴尬表示理解。
3. 时代背景与现实关怀: - 作者回忆起过去在京城时的清贫,与现今多难的年代形成了对比。他说,当今国家需要人才,郭张陈沈(可能是一些知名人士)都积极进取。 - 回忆起在京城时,曾有一位山林隐士,穿着皂袍(黑色官服)经常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作者还提到了一部名为《茶花女》的作品,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欣赏。 - 作者鼓励朋友们把握时机,尽情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鼓励他们要有宏大的志向。他认为国家需要像鹤乘轩(意指贤士)的人才,不必因为燕子巢在幕下(比喻身处低微)而感到惊恐。
4. 个人志向与人生选择: - 作者提到自己不愿意在朝廷里继续奋斗,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于是选择归隐。他说,自己就像庐山的隐士,可能会在桐濑(一个山林隐居地)设立自己的居所。 - 他渴望在江湖中与鸥鸟为伴,夜夜思念着那些他曾侍奉过的贤明之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反映出作者对国家的深情、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个人志向的执着追求。诗中既有对同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退隐林下的淡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