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

礼圣来群彦,观光在此时。闻歌音乍远,合乐和还迟。
调朗能谐竹,声微又契丝。轻泠流簨簴,缭绕动缨緌.
九变将随节,三终必尽仪。国风由是正,王化自雍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前参拜先师孔子的场景,重点描写了仪式中听到的雅乐带给人的感受。全诗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庄重与和谐。

诗歌开头写学子们集体参拜先师的盛况,"群彦"指众多才子,"观光"暗示这是一个庄重的观摩学习机会。接着用"闻歌音乍远"等四句细腻描写音乐效果:歌声忽远忽近,乐器合奏时快时慢,清脆的竹制乐器与柔和的丝弦乐器相互应和。这里用"调朗"形容音色清亮,"声微"表现轻柔的音调,展现出雅乐既庄重又和谐的特点。

中间部分用"轻泠流簨簴"等四句继续渲染音乐效果:乐声像流水般在钟架间回荡,连听众帽带都仿佛随之飘动。"九变"指乐曲的多种变化,"三终"表示完整演奏,说明这是套完整的礼仪音乐。最后两句升华主题,指出这样的雅乐能端正社会风气,使国家教化自然达到和谐太平的境界。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音乐的动态描写,把看不见的声音转化为"流簨簴"、"动缨緌"等视觉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雅乐这个象征,诗人实际上是在歌颂儒家文化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诗中"和还迟"、"能谐竹"等描写,既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暗喻着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