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州叶翰林寄示近诗次韵八首 其二 卞山信至三首

行云本无心,虚舟但乘流。
主人非逋客,不使芳杜羞。
鸣驺入山谷,黾勉赴所求。
明知廊庙具,岂为猿鹤留。
朝来尺素书,联翩自岩丘。
平安喜筠柏,宁论橘千头。
岂无木石居,吾非若人俦。
既与世同乐,那容不同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却又心系天下的文人形象,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前六句)用比喻展现自在心境。诗人把自己比作"行云"和"虚舟",随风飘荡、顺水漂流,说明自己本性淡泊。虽然住在山林里,但和那些刻意隐居的人不同,不会让山中花草感到羞愧。当朝廷使者(鸣驺)进山征召时,他也会尽力配合——就像精致的廊庙器具,终究要发挥大用,怎会永远留在山野陪伴猿猴白鹤呢?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收到书信的喜悦。清晨收到山中友人寄来的书信(尺素书),看到信中说山里的竹子柏树都安好,就感到欣慰。诗人不在乎物质财富(橘千头),他在乎的是与自然的连接。这里用"橘千头"的典故(三国时李衡种千株橘树留给子孙),反衬出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

第三层(最后四句)表明处世态度。诗人说自己虽然可以过木石相伴的隐居生活,但终究不是那种完全避世的人。既然享受了世间欢乐,又怎能不分担世间的忧愁呢?这种"同乐同忧"的态度,展现了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

全诗妙在将两种矛盾心态完美统一:既有隐士的洒脱,又有士大夫的责任感。语言清新自然,用行云、虚舟等意象营造出飘逸感,而"同乐同忧"的结尾又让诗意升华,让人看到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逍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智慧。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