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常熟县破山寺的幽静景色和禅意氛围,语言清新自然,读来如身临其境。
首联"古县沧浪外,精蓝缥渺间"点明地点:古老的常熟县城外,一座佛寺若隐若现。"沧浪"指水色,"精蓝"代指佛寺,用词雅致却不晦涩。
颔联"木枯曾阅世,龙老解分山"最有意境:枯木见证岁月变迁,老龙懂得守护山林。这里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有了灵性,暗示寺庙历史悠久。
颈联"鸟道秋迷迹,禅房昼掩关"写实景:秋天山间小路被落叶遮盖,禅房白天也关着门。这两句营造出静谧的修行氛围,让人感受到寺庙与世隔绝的宁静。
尾联"诗成游子去,流水自潺潺"最妙:诗人写完诗就要离开,而山涧流水依旧潺潺。这个结尾余韵悠长,用不变的流水反衬人生的漂泊,透露出淡淡的禅意。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寺秋景。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枯木"、"老龙"、"流水"等意象,自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打动人的是那份"人来人往,山水依旧"的意境,让读者在平淡字句中感受到深长的韵味。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