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读书正觉庵示儿烺
仲夏草木莽,离慜郁长鞠。
凉台不可得,仁祠映林麓。
呼儿移卧具,来就老尊宿。
板榻欹云眠,草裳离尘服。
炎光大火灼,惟期就汤沭。
忽然玉虎鸣,但觉金鸡伏。
奋铎振天关,冲孔回地轴。
顿忘瘅暑心,愿言被雾縠。
始知转眼间,世事多翻覆。
贫贱安足悲,篝灯向西塾。
凉台不可得,仁祠映林麓。
呼儿移卧具,来就老尊宿。
板榻欹云眠,草裳离尘服。
炎光大火灼,惟期就汤沭。
忽然玉虎鸣,但觉金鸡伏。
奋铎振天关,冲孔回地轴。
顿忘瘅暑心,愿言被雾縠。
始知转眼间,世事多翻覆。
贫贱安足悲,篝灯向西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炎夏日里,父亲带着儿子去寺庙避暑读书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对生活的感悟。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八句写夏日酷暑难耐,父亲带着儿子搬到寺庙避暑。用"草木莽"、"大火灼"等词突出盛夏的炎热,而"凉台不可得"说明普通地方已经无法消暑,只能去"仁祠"(寺庙)寻找清凉。父子俩带着简单的卧具("板榻"、"草裳"),在寺庙里安顿下来。
2. 中间六句突然笔锋一转,描写雷雨来临的景象。用"玉虎鸣"(雷声)、"金鸡伏"(闪电)这样生动的比喻,加上"奋铎振天关"(像摇铃震动天门)、"冲孔回地轴"(雨水冲刷大地)的夸张描写,展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何驱散了暑热。
3. 最后六句是作者的感悟。雷雨过后,暑气消散("顿忘瘅暑心"),让人想披上薄纱("雾縠")保暖。这个变化让作者想到人生就像天气一样变幻无常("世事多翻覆"),但不必为贫贱悲伤(呼应开头简陋的"板榻草裳"),晚上依然可以点灯读书("篝灯向西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酷暑与暴雨、炎热与清凉、贫贱与豁达,形成强烈反差
- 比喻新颖:把雷雨比作"玉虎金鸡",既形象又有趣味
- 哲理自然:从天气变化引出人生感悟,不生硬说教
- 亲情温馨:父子同读的画面朴实动人
核心思想是:生活中难免有困苦(如酷暑),但总会迎来转机(如雷雨),重要的是保持豁达心态,在清贫中坚持读书求知的乐趣。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