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亭放歌
山前半倚杨柳湾,山后壁立苍厓寒。
就中亭子开八面,望湖展作汪洋观。
天风振荡不可象,雪涛乱吼银花团。
左出彭蠡右襄汉,千里一泻无遮拦。
朱溉扬澜出左臂,争奇扼要当雄关。
将军血食踞绝顶,建瓴陡健飞巑岏。
蜈蚣火焰日青紫,山水盩厔回波攒。
蛟鼍战斗迷窟宅,悬空蜃气飞轮盘。
险骇不敢立正视,天鹏斜掠无停翰。
匡庐对面叠屏嶂,三十六扇如雕剜。
迷离物色忽收卷,五老须眉愁谛看。
香炉过雨紫烟湿,千年不与销龙鸾。
水帘瀑布失神奥,约略意相存飞湍。
有时风日两清廓,鱼鳞细浪铺青纨。
螺墩岛屿天布置,翠黛薄点玻璃斑。
渔歌唱晚一声笛,宛然人在沧浪闲。
我欲沽酒酹亭上,秋风为我开心颜。
剨然长啸振八溟,十指酒力鸣珊珊。
丈夫应具此眼界,不劳杖履穷跻攀。
且与狂题雪色壁,扁舟一叶长空还。
就中亭子开八面,望湖展作汪洋观。
天风振荡不可象,雪涛乱吼银花团。
左出彭蠡右襄汉,千里一泻无遮拦。
朱溉扬澜出左臂,争奇扼要当雄关。
将军血食踞绝顶,建瓴陡健飞巑岏。
蜈蚣火焰日青紫,山水盩厔回波攒。
蛟鼍战斗迷窟宅,悬空蜃气飞轮盘。
险骇不敢立正视,天鹏斜掠无停翰。
匡庐对面叠屏嶂,三十六扇如雕剜。
迷离物色忽收卷,五老须眉愁谛看。
香炉过雨紫烟湿,千年不与销龙鸾。
水帘瀑布失神奥,约略意相存飞湍。
有时风日两清廓,鱼鳞细浪铺青纨。
螺墩岛屿天布置,翠黛薄点玻璃斑。
渔歌唱晚一声笛,宛然人在沧浪闲。
我欲沽酒酹亭上,秋风为我开心颜。
剨然长啸振八溟,十指酒力鸣珊珊。
丈夫应具此眼界,不劳杖履穷跻攀。
且与狂题雪色壁,扁舟一叶长空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望湖亭上看到的壮阔江湖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豪迈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震撼的自然景观(前16句)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望湖亭看到的江湖全景:亭子像张开双臂一样展现汪洋般的湖面,狂风掀起雪白的浪花,长江(襄汉)和鄱阳湖(彭蠡)的水势奔腾千里毫无阻挡。将军庙矗立山顶,山水交错形成漩涡,连蛟龙都在水中翻腾。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连诗人自己都不敢直视这惊险的景象。
2. 庐山美景的特写(中间12句)
镜头转向庐山:五老峰像雕刻的屏风,香炉峰雨后紫烟缭绕,瀑布飞流直下。天气晴朗时,湖面泛起鱼鳞般的细浪,小岛像螺蛳一样点缀其中。傍晚渔夫的笛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水相映成趣的宁静之美。
3. 豪迈的人生感悟(最后6句)
面对如此壮丽景色,诗人想借酒抒怀。秋风中他放声长啸,认为大丈夫就应该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不必非要亲自攀登险峰。最后他在亭壁上题诗,乘一叶扁舟潇洒离去,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电影般的镜头语言,从全景到特写展现江湖庐山之美
- 动静结合,既有惊涛骇浪的震撼,也有渔舟唱晚的宁静
- 最后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人生境界,传递出"眼界开阔比亲身攀登更重要"的哲理
- 语言生动形象,比如把浪花比作"银花团",把小岛比作"螺墩",让读者能直观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