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夕别陈五岳方伯于三山惠诗忽一周矣今七夕羁迹山阴倚其歌而和之
去岁三山一棹回,薇垣彩笔落崔嵬。
蛟龙峡里惊涛转,鸟鹊桥边抱石来。
回首又逢牛女候,此身忽在越王台。
如流日月催双鬓,何处幽怀得嗣开。
蛟龙峡里惊涛转,鸟鹊桥边抱石来。
回首又逢牛女候,此身忽在越王台。
如流日月催双鬓,何处幽怀得嗣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去年七夕与友人分别的回忆,以及今年七夕独自漂泊的感慨。全诗用时间对比和空间转换的手法,表达了时光飞逝、人生漂泊的怅惘。
首联回忆去年七夕:去年乘船离开福州(三山),友人陈五岳在官署(薇垣)写下文采飞扬的送别诗。用"彩笔落崔嵬"形容友人诗作气势不凡,就像高山一样巍峨。
颔联写旅途艰险:乘船经过险峻的蛟龙峡,惊涛骇浪中船只颠簸;七夕时仰望星空,想象牛郎抱着石头(传说牛郎用石头搭桥)要渡过鹊桥与织女相会。这里用旅途艰险暗示人生坎坷,用牛郎织女暗喻自己与友人的分离。
颈联转到当下:转眼又到七夕,自己却突然身在绍兴(越王台)。"忽"字突出时间流逝之快和处境变化之大,充满世事无常的感慨。
尾联直抒胸臆:时光如流水催人老去,双鬓渐白,在这孤独的七夕,不知去哪里才能再次畅叙幽怀(指像去年那样与友人畅谈)。"嗣开"意为继续、接续,表达了对知音重逢的渴望。
全诗以七夕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将自然景物、神话传说与个人际遇巧妙结合,语言流畅自然,感情真挚动人。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光流逝之感,以及"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