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屠大理题石田画
生绢丈许画者谁,石田老人今画师。
年来都下家家有,此幅吾知出亲手。
笔意纵横信所之,夹岸翛然已疏柳。
溪阴欲渡无舟楫,万杙成桥远相接。
何处诗人跨瘦<马蒙>,破帽欹风粘落叶。
两山对峙开高关,谽谺梵宇容千间。
半空丹雘势突兀,雪窦天台真等闲。
老人昔共游虞山,此景仿佛曾跻攀。
昆湖荡漾临几席,水绕渔庄凡几湾。
京华十年走尘土,看画分明能破颜。
山林在望鸟飞倦,春到江南吾欲还。 马蒙>
年来都下家家有,此幅吾知出亲手。
笔意纵横信所之,夹岸翛然已疏柳。
溪阴欲渡无舟楫,万杙成桥远相接。
何处诗人跨瘦<马蒙>,破帽欹风粘落叶。
两山对峙开高关,谽谺梵宇容千间。
半空丹雘势突兀,雪窦天台真等闲。
老人昔共游虞山,此景仿佛曾跻攀。
昆湖荡漾临几席,水绕渔庄凡几湾。
京华十年走尘土,看画分明能破颜。
山林在望鸟飞倦,春到江南吾欲还。 马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画家沈周(号石田)为友人屠大理所画的一幅山水画作的题诗。全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中景致,同时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开头四句先介绍这幅画的来历——用一丈多长的生绢绘制,出自当时著名的老画家沈周之手。诗人强调这幅画是沈周亲笔所绘,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仿作。
中间十二句细腻描写画中景物:随意挥洒的笔墨勾勒出两岸疏柳,溪水边没有渡船,却用无数木桩搭成小桥;画中还有戴破帽的诗人骑着瘦驴,落叶粘在帽子上,显得萧瑟而有趣。接着转向壮阔的山水——两山对峙形成高耸的关隘,山谷中藏着无数佛寺,红墙建筑在半山突兀而立,其雄伟堪比著名的雪窦山和天台山。
随后六句转入回忆:诗人想起当年与沈周同游虞山(今常熟)的情景,画中景致仿佛就是他们曾经攀登过的地方。又想起昆山湖(今阳澄湖)的波光粼粼,水湾环绕的渔村风光。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在京城奔波十年,看这幅画让人豁然开朗。望着画中山林,仿佛听见倦鸟归巢的呼唤,诗人不禁想到——春天到了,我也该回到江南去了。
全诗妙在将画作、回忆、现实三者交融。既精准再现了画作的笔墨意境,又通过"看画"触发对往昔游历的追忆,最终落脚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江南故乡的思念。诗中"夹岸翛然已疏柳""破帽欹风粘落叶"等句尤其传神,把静态的画作写出了动态的生命感。末尾"春到江南吾欲还"的感慨,更让整幅山水画成为了寄托乡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