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火

万家伫盼捷音来,帷幄仓皇又费猜。
穷寇曾传频败绩,名城却报瞬成灰。
谁言焦土能歼敌,忍使生灵先受灾。
酆悌头颅容易借,千秋罪责恐难推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为背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愤慨。

开头两句说老百姓正盼着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却突然传来指挥部仓促决策引发大火的消息。"费猜"二字生动写出民众的困惑。三四句用对比手法:明明前线捷报频传(穷寇败绩),怎么后方名城反而被烧成废墟?这种反差更突显事件的荒谬。

五六句直接质问决策者:谁说烧光城市(焦土政策)就能打败敌人?凭什么让无辜百姓先遭殃?这里"忍使"二字带着强烈谴责。最后两句讽刺当局拿几个替罪羊(如警备司令酆悌被枪决)搪塞责任,但历史终究会记下真正的罪人。

全诗像一篇檄文,用"却报""谁言""忍使"等口语化表达,把官僚的昏聩和百姓的苦难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的"容易借"与"难推"形成强烈对比,提醒我们历史的审判不会放过真正的责任人。这种为民发声、直面现实的勇气,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