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篁韵
竹君清绝润於玉,谱牒出自淇之澳。
移根分种置吾庐,才隔樊墙即家塾。
塾之所有无非书,师友摛文剪其芜。
此君儿郎趣亦雅,骈头相过纷铺舒。
鲜鲜绿色照邺架,骎骎宗祖可方驾。
钩章题品得骚翁,倍使新篁长光价。
矛甲鏦鏦看击云,未逊六千君子军。
琅玕一一如椽大,此中更有风月存。
巨细何异公领孙,低昂尤若主承宾。
有宾如君诚可人,西窗六月暑如焚。
会见为君涤除势恼来凉薰。
移根分种置吾庐,才隔樊墙即家塾。
塾之所有无非书,师友摛文剪其芜。
此君儿郎趣亦雅,骈头相过纷铺舒。
鲜鲜绿色照邺架,骎骎宗祖可方驾。
钩章题品得骚翁,倍使新篁长光价。
矛甲鏦鏦看击云,未逊六千君子军。
琅玕一一如椽大,此中更有风月存。
巨细何异公领孙,低昂尤若主承宾。
有宾如君诚可人,西窗六月暑如焚。
会见为君涤除势恼来凉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竹林画卷,通过竹子隐喻文人风骨,传递出书香门第的恬淡生活情趣。以下用大白话解析亮点:
1. 以竹喻人
开篇把竹子比作"竹君",说它像温润如玉的君子,暗指读书人高洁的品格。提到竹子祖籍是"淇水边"(《诗经》里著名的竹产地),就像在介绍一位名门之后。
2. 书香生活
诗人把竹子移植到自家书房附近,说隔着篱笆墙就能在"家塾"(家庭私塾)读书。这里用竹子环绕书斋的画面,表现文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有竹有书,清雅脱俗。
3. 动态教学场景
"骈头相过纷铺舒"这句很生动,描写竹笋像小学生一样挨挨挤挤地冒出来,而书房里师生们正在整理文章("剪其芜"指删改文章杂草般的冗句),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巧妙呼应。
4. 藏书与传承
用"邺架"(古代著名藏书架)形容竹影映照书柜,说新竹的气势快赶上老竹了,就像后代继承先祖文脉。提到"骚翁"(指屈原等文人)的题诗让竹子更珍贵,其实是说文化传承的价值。
5. 战争比喻出新意
突然把竹林比作军队:"矛甲"是竹叶,"六千君子军"用孔子弟子数量作比,说竹林的飒爽英姿不输给儒家弟子群体,这个比喻既威武又文雅。
6. 夏日清凉哲学
最后落脚到现实:六月西窗酷热难耐,但诗人说看着竹林就能消除烦躁("势恼"指闷热带来的焦躁)。点明主旨:文人借竹修身养性,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核心魅力:全诗把普通的竹子写出三重境界——自然界的植物、文人精神的象征、解暑降温的生活伴侣。通过日常景物展现了中国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情趣,最妙的是把读书、教学生活与竹子生长自然糅合,让人看到传统文化如何滋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