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磨崖碑后

锦囊粉黛销尘土,香冷春迷山下鬼。
梨园弟子散如烟,六么谁按霓裳谱。
梧桐萧萧秋雨愁,君王归来多白头。
宫墙瓦落芙蓉苑,辇路尘蒙华萼楼。
牝鸡司晨古之训,九龄先识非阿佞。
渔阳鼙鼓蔽黄埃,临洮战血生青燐。
二十四郡何无人,但恨不识颜杲卿。
国忠既诛林甫死,勤王义旆趋咸京。
唐室安危诚再造,汾阳令公国沆老。
万邦归正泰阶平,九庙无虞灵寝扫。
大笔特书昭日星,龙蛇剥落莓苔青。
呜呼浯水泻遗恨,父老至今双泪零。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唐朝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盛世崩塌的悲剧。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对比手法描写盛衰巨变。曾经装满脂粉的锦囊化为尘土,歌舞升平的梨园弟子烟消云散,秋雨中的梧桐和斑白头的君王,暗示繁华转瞬成空。宫墙坍塌、御道荒芜的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王朝的衰败。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揭示祸乱根源。诗人批评杨贵妃干政如同"母鸡打鸣",赞赏张九龄早看出安禄山有反心。渔阳战鼓、临洮血战的惨烈画面,与"二十四郡无人抗敌"形成对比,突显颜杲卿这样的忠臣难得。这里既有对奸臣的谴责,也有对忠义的呼唤。

第三部分(后八句)写平定叛乱后的反思。郭子仪等功臣再造唐室,但诗人用"大笔特书"的碑文与长满青苔的剥落字迹作对比,暗示历史教训容易被遗忘。最后以浯水奔流比喻遗恨长存,百姓至今落泪收尾,让历史悲剧有了现实温度。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荒芜的宫殿、秋雨梧桐、剥落的碑文等具体景象,让抽象的历史教训变得可感可知。诗人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通过强烈画面引发读者思考:盛世为何崩塌?忠言为何被忽视?这种留白式的表达,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