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春时节的画卷,透过诗人细腻的观察,我们能看到春天的美丽与易逝,以及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淡淡忧伤。
第一句“又见东风吹路尘”,东风再次吹起,路上的尘土被吹扬,仿佛时光再次回到春天。这个场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但同时也带着一丝熟悉感,暗示春天总是会再来,但有些东西可能已经改变了。
第二句“伤心红紫易因循”,红花紫花容易随时间流逝。诗人用“红紫”代指春天里的美丽花朵,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因为这些美丽的事物总是在不经意间消逝,让人感到一丝哀愁。
第三句“杜鹃啼歇三更雨,燕子衔归一半春”,杜鹃鸟在夜晚停歇,呼应了春雨的停歇,燕子开始衔泥筑巢,暗示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杜鹃和燕子的活动,象征着春日的匆匆流逝,以及春天渐行渐远的情景。
第四句“近水夕阳凭远树,东家飞絮落西邻”,近水处,夕阳在远处的树木上洒下余晖,东家的柳絮飘到了西边邻居家。这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夕阳西下,柳絮飘落,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美好逐渐消逝。
最后一句“小舟撑出前村去,忽听人声不见人”,诗人坐着小船划过去,但听到人声却看不见人,给人一种神秘感。这可能意味着春天虽逝,但生活依然继续,尽管春天的景色不再,人们的日常生活依然充满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及其变化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美景的留恋。春天的美丽与短暂,以及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都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灵。
柴随亨
柴随亨(一二二○~?),字刚中,号瞻岵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柴随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