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四首 其九

旧去新来懒送迎,岩间冢下见枯形。
忍成残腊半宵梦,坐对寒檠两岁灯(除夜)。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年末守岁的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首句“旧去新来懒送迎”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于时间更迭的态度:他对于旧的一年离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并不积极地迎接或告别。这里的“懒送迎”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消极情绪,似乎他对时间的流动感到厌倦或无所谓。

接下来,“岩间冢下见枯形”描写了诗人观察到岩石间的坟墓景象。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对逝去岁月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岩石间的坟墓常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这里的“枯形”指的就是这些坟墓上已经干瘪的植被或标志,象征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曾经鲜活的存在。

再看第三句“忍成残腊半宵梦”,这里的“忍成”意为忍耐着它变成了,暗示诗人忍耐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残腊半宵梦”则是指在年末的后半夜做的梦。诗人在梦中或许经历了一些关于时光飞逝和生命脆弱的梦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时间的痛苦体验。

最后一句“坐对寒檠两岁灯(除夜)”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对着一盏孤灯守岁的景象。这里的“寒檠”指的是寒冷中依旧明亮的灯火,而“两岁灯”则是指诗人同时在思念和回忆过去两年的时光。灯火虽然温暖,但现在面对的却是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到一种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具体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坟墓、寒冷的夜晚及孤灯的描绘,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