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感怀

夙愿乘风出请缨,江山何处卓龙旌。
晾鹰辽塞云无色,饮马长城水有声。
安得楼兰惊介子,可怜海岛遁逢萌。
霜天灯下萧条坐,万卷当前气不平。
西风簌簌奈吾何,阅尽惊波又逝波。
鲲背千年沉黑海,马头万里望黄河。
子通磨盾心原壮,张翰持杯鬓已皤。
匿迹穷荒无处所,有时山鬼一牵萝。
大荒海外更东荒,风急天高碧浪长。
日日⑴编愁遵枉渚,年年晞发近扶桑。
有怀掷帛游关内,无路乘槎过日旁。
最是不堪登望处,神州时欲起红羊。
庾信生涯仅小园,荆榛何处认周原。
桑田沧海红⑵尘路,燹火人烟黄叶村。
世难王樵居茧室,身閒宗测画苏门。
江山一片斜阳里,照见疮痍血泪痕。

现代解析

这首《秋日感怀》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文人,在秋日里触景生情写下的内心独白。全诗用四个段落层层递进,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

第一段像一幅秋夜独坐图:诗人曾想披挂上阵报效国家("夙愿乘风出请缨"),如今却只能在灯下翻书,听着窗外西风,想到边疆战事("晾鹰辽塞""饮马长城")、历史上的英雄(楼兰指汉代名将傅介子)和隐士(逢萌是避世高人),内心充满不甘。

第二段用"鲲鹏沉海"和"望黄河"的比喻,暗示自己像神话中的巨鸟被困,只能遥望故土。提到南朝将军磨盾牌备战和张翰辞官的故事,对比自己白发渐生却无处施展抱负,连山野间的鬼魅(山鬼)都来嘲笑他的落魄。

第三段视野突然放大到海外:诗人感觉自己像被放逐到世界尽头("大荒海外"),每天在浪涛声中忧愁度日。想回中原却无路可走("无路乘槎"),最痛心的是遥望祖国时,总预感将有动乱("红羊劫"是古代预言中的国难)。

最后一段用历史典故作结:像南北朝庾信一样困守小园,眼前故土面目全非("荆榛"指荒芜景象)。世界如同经历沧海桑田,战火把村庄变成黄叶凋零。引用王樵隐居和宗测画山的故事,最终定格在"夕阳照血痕"的震撼画面——这是对破碎山河最沉痛的凝视。

全诗魅力在于将萧瑟秋景化作心灵镜像:西风是叹息,浪涛是心潮,夕阳是血泪。那些历史人物和神话意象,都是诗人用来丈量现实与理想落差的标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失意文人,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家国危机的典型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