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除夕夜的感慨和心境变化,充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节日氛围与内心矛盾
开头用"柏酒辛盘"(柏叶酒和辛辣菜肴)展现除夕宴席的热闹,但"焚香待鸾车"(烧香等待神仙车驾)却透露作者更关注精神世界。他坦言自己"身惭贞白"(惭愧不如古代隐士贞白),"心薄文长"(看不上追求功名的文人),展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生活态度的转变
"天上祥符"(神仙聘书)是幻想,"拙政闲居"(笨拙政务后的清闲)才是现实。这里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最擅长的"政绩"其实就是闲着,暗示已放弃仕途追求。
3. 隐居理想的具象化
结尾的"灵威洞"(道教洞天福地)和"琅函书"(珍贵道经)构成一幅生动的隐居图景。想搬家到仙洞读书的念头,把抽象的隐逸愿望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画面,就像现代人幻想"归隐山林开民宿"一样真切可感。
全诗妙在将传统除夕元素(酒宴、守岁)与个人精神追求自然融合,用"神仙聘书""搬家到仙洞"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表达,让严肃的人生选择显得轻盈有趣。最后捧书入洞的意象,既风雅又接地气,比直接说"我要隐居"更有诗意。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