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吴吉士克温题东坡墨竹

坡仙写竹如作书,笔底溢出书之馀。
书形譬石压蟾蜍,俗人不识称墨猪。
古来书画同一法,使彼见此当轩渠。
密叶濈濈何所如,宛如卧蚕首不舒。
浓霜涂干外筠厚,香粉浥节中心虚。
平生妙句真可诵,可使一日无此居。
西窗坐对发长嘘,不知有感感何事,岂以文翁方逝欤。
雨晴把玩敞吾庐,清风习习摇琼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夸赞苏轼(号东坡)画的墨竹图,同时探讨了书画相通的道理。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书画同源的艺术观
开头就说苏轼画竹子就像写字一样,把书法的笔法融入画中。诗中用了个有趣的比喻:不懂行的人看到苏轼的字,觉得像"被石头压扁的癞蛤蟆"(石压蟾蜍)或"墨团猪"(墨猪),其实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其中力道。这里既调侃了俗人的眼光,也点出真正的好作品需要内行人欣赏。

2. 墨竹图的精妙描写
中间部分生动描绘了画中竹子的细节:竹叶像蜷缩的蚕宝宝(卧蚕),竹竿外皮像涂了层厚霜显得饱满,竹节处却透着空心感。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苏轼画技的高超,也暗含竹子"外实内虚"的君子品格。诗人甚至感叹:看着这样的画,家里要是没挂上一幅都觉得缺了点什么。

3. 睹物思人的感慨
最后诗人坐在窗前对着画长叹,突然想到这感慨可能和文豪苏轼(文翁)去世有关。在雨后初晴时展开画卷,清风拂过仿佛能听见画中竹叶像玉佩般叮当作响(琼琚),这个结尾把画作带来的清凉意境和怀念之情完美融合。

全诗妙在:
- 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艺术理论(如石压蟾蜍形容字体)
- 通过细节描写让静态的画作"活"起来(能听见清风摇竹声)
- 把对艺术的欣赏升华为对文人品格的追慕
- 语言通俗但意境高雅,比如用"卧蚕"形容竹叶既形象又雅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