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许六书

车笠论交夙契深,文麒江海获归音。
流光过隙偏惊驷,危睫沾衣不为琴。
甯扣几劳歌白石,庄昏犹欲注黄金。
无因一答瑶华问,南国洪乔牍易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得许六书》表达了作者收到老友来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

首联"车笠论交夙契深,文麒江海获归音"直接点题:我们曾是贫贱之交(车笠指代身份差异),情谊深厚,如今终于收到你从远方寄来的书信(文麒代指有才华的朋友)。这里用"车笠"典故暗示两人超越地位的友谊。

颔联"流光过隙偏惊驷,危睫沾衣不为琴"感叹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让人心惊;即使处境艰难(危睫),也不会像古人那样弹琴抒怀。这里"惊驷"比喻时间快马加鞭,"琴"暗用伯牙绝弦的典故,表达心境不同往昔。

颈联"甯扣几劳歌白石,庄昏犹欲注黄金"用两个典故:宁戚敲牛角唱歌求仕,庄子晚年仍著书立说。表示自己虽然像他们一样坚持理想,但现实艰难。

尾联"无因一答瑶华问,南国洪乔牍易沈"最直白:我难以回复你这封珍贵的信(瑶华),怕像古代那个洪乔一样把信弄丢。用"洪乔"典故表达对书信往来的珍视和担忧。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车笠""惊驷""洪乔"等常见典故,让普通读者也能体会
2. "危睫沾衣"这样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心境具象化
3. 最后用丢信的担忧收尾,显得情真意切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你",而是通过描述收信时的回忆、感慨和担忧,让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深厚友谊。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